玉米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以其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为害,严重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生活习性及危害:
粘虫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成虫、卵、幼虫和蛹。卵为半球形,有光泽,产在植物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幼虫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为害,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食量较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2~3龄幼虫取食嫩叶时,身体前部或大部呈绿色或灰绿色;4~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蛹体长约2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
发生条件:
雨水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时易发生。一般温度在19~22℃,田间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粘虫产卵及虫卵的存活。同时,在此气温下,相对湿度在50%~80%时对幼虫也最有利,而当温度高达35℃或相对湿度降低到18%时,幼虫都不易成活。今年在河北的沿海及夏播玉米区雨水相对较多,湿度较大,有粘虫爆发的风险。如果是玉米螟、粘虫用功夫菊酯或者溴氰菊酯或者阿维高氯或者氯虫苯甲酰胺或者四氯虫酰胺或者苏云金杆菌防治。
发生规律:
该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育,其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也会有所差异。一般在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生较重。
防止方法:
如果是蚜虫用吡虫啉或者吡蚜酮或者呋虫胺或者烯啶虫胺或者噻虫螓等药防治
如果是二点委夜蛾用毒死蜱拌麦麸撒施地面,喷施功夫菊酯或者溴氰菊酯或者阿维高氯或者氯虫苯甲酰胺或者四氯虫酰胺或者苏云金杆菌防治